大家新年快乐!这次跨年陪女儿在北京渡过。我们来参加第12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
这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发明创造竞赛活动,女儿的作品是能吸粉笔灰的黑板擦。创意来自孩子,操作主要靠妈妈和老师(笑),最终经过答辩获得了二等奖。女儿参与了整个研究、论述、制作、答辩获得了很好的锻炼,非常感谢老师和学校的努力。
说实话,活动初期我是拒绝的,总觉得家长老师拼尽全力去做这样一个比赛,到头来说不清到底有多少是孩子的实力。习惯了靠考试判定孩子能力的我对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活动还是不能适应。但是参与活动促使我开始思考,活动真正意义的在哪里?
颁奖典礼上,活动的评审委员会委员郭传杰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希望大家不要带着功利的目的参加活动,要让孩子独立完成80%的工作。不要为了荣誉为了加分来参加活动,玷污了孩子们科学研究的小心灵。‘’
郭教授说的很好,可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是家长功利还是活动本身功利,亦或是教育本身就是带着功利性质的?
说起来不好听,教育除了教和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把人才进行筛选,贴上标签。
教育是在为社会筛选并培养人才。注意筛选在培养前面。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筛选责任,最好的学校自然有筛选最优秀苗子的责任。可以说教育从不是公平的,需要筛选怎么公平呢?通过筛选之后,再进行培养,培养倒是相对公平的。
但筛选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何在众多的孩子中筛出最有可能成为社会栋梁的孩子呢?考试?考试可以说是最公平的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不可能设计一套考试题来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孩子的表现。
对于低年龄段的小学中学来讲,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我觉得答案是考察父母。
第一考父母的态度;考你是否愿意为孩子教育投入精力、投入时间、投入金钱。
第二考父母的能力;父母的能力大概率的决定孩子的基因,有了态度之后还要看能力,愿意投入并不等于能够投入。
看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已不再纠结参加比赛、参加培训、奥数才艺这些事情是否有意义了。因为它根本就是一场场考察家长,锻炼孩子的活动。对于孩子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能够参与必定收获巨大,但是走进考场的其实是家长。
作为家长如果你不屑参与参与,注意!筛选机制已经在你身上启动了。